首页 > 语言 > JavaScript > 正文

webpack 代码分离优化快速指北

2024-05-06 15:39:18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分离代码文件

在此之前,首先要知道经常配置的 output 中有关 filename 和 chunkFilename 的区别;简单来说在 entry 定义的入口文件走的就是 filename 配置项,在入口文件内部引入的通常情况下是 chunk,走 chunkFilename 的配置

所以很多时候分离代码文件就是将不同的 chunk 分离开来,生产环境中有利于浏览器缓存,加快二次访问的速度

代码分离的时候,optimization 中配置的 splitChunks 默认就是 async,默认对异步代码进行分离;所以通常情况下能用异步的用异步 import;配合 prefetching 和 preloading 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filename 和 chunkFilename 的区别

output: { filename: '[name].js', chunkFilename: '[name].chunk.js'}

举个例子

如果入口文件是 main.js

那么打包后生成的文件是 main.js

如果 main.js 中引入了其他模块,比如引入了 lodash 那么可能会生成一个名为 lodash.chunk.js 文件

基本概念了解了,接下来开始对 js 和 css 文件进行分离的操作:

js 代码分离

js 代码的分离操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异步代码的分离。这里使用 dynamicImport

dynamicImport

可以使用 magic comment 来修改动态 import 导出的 chunkname,语法规则如下: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 'lodash').then(//...)

如果需要使用这种注释的写法,应该安装模块 @babel/plugin-syntax-dynamic-import,并在 babelrc 中引入这个插件,使用方法很简单这里不多说了

splitChunks

splitChunk 的相关配置参数

建议将公共使用的第三方类库显式地配置为公共的部分,而不是 webpack 自己去判断处理

chunks: 表示显示块的范围,有三个可选值:initial(初始块)、async(按需加载块)、all(全部块),默认为all; minSize: 表示在压缩前的最小模块大小,默认为0; minChunks: 表示被引用次数,默认为1; maxAsyncRequests: 最大的按需(异步)加载次数,默认为1; maxInitialRequests: 最大的初始化加载次数,默认为1; name: 拆分出来块的名字(Chunk Names),默认由块名和hash值自动生成; cacheGroups: 缓存组。

缓存组中还有其他几个参数:

priority: 表示缓存的优先级; test: 缓存组的规则,表示符合条件的的放入当前缓存组,值可以是function、boolean、string、RegExp,默认为空; reuseExistingChunk: 表示可以使用已经存在的块,即如果满足条件的块已经存在就使用已有的,不再创建一个新的块。

webpack4——SplitChunksPlugin使用指南

module.exports = { entry: { vendor: ["react", "lodash", "angular", ...], // 指定公共使用的第三方类库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acheGroups: {  vendor: {   chunks: "initial",   test: "vendor",   name: "vendor", // 使用 vendor 入口作为公共部分   enforce: true,  },  }, }, }, // ... 其他配置}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图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