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开发设计 > 正文

中国哲学简史

2019-11-06 09:04:34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第一章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宗教的核心是哲学。宗教哲学+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宗教家与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儒家与儒教(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但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因此儒教是不存在的实体),道家与道教(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如永生。),佛学与佛教(佛学是哲学,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超道德价值,除了宗教(基督教里的爱上帝属于宗教),还有哲学(斯宾诺莎的爱上帝是爱宇宙,属于哲学)。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其实是哲学)而非宗教。

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们求学,通常是,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被认为是好的,(却不知,这样只会在学问里越陷越深,同时也形成了越来越牢固的成见,那些都会成为一定的限制,而找不到真正的道,)所以,对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都剔除一些东西,如私欲和成见等。像这样不断剔除,最终就会让心重新回到婴儿时候玲珑通透的状态,无欲无求,只是顺应自然。而对天地而言,这却是最大的成就。因为如果万物都顺其自然,各适天性,那么天地就会保持在最和谐的状态,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作为吗?

宗教的权威会随科学的进步而式微。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

在中国古代,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由此分为出世的哲学(道教,佛教,解脱,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和入世的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两种。中国哲学致力于将出世和入世统一起来。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既然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第二章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耕战之术“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因为照两家所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这个主张正是这个思想趋势的最后发展。农只有靠士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并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只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但是必定也有一部分属于“人生一般”,所以不相对而有长远价值。必须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别哪是不变的,哪是可变的、每个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些共同的东西。

第三章

第一个对诸子百家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史记》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

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儒家。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这一家,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

第二个对诸子百家试行分类的人是刘歆

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主张,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第四章

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因此,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

孔子的述而作。

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与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正是述而作,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

孔子的正名学说

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仁、义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忠、恕

推己及人有两方面:“己之所欲。亦施于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者为“忠”后者为“恕”。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

知命

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五章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的游侠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普通的游侠只要得到酬谢,或是受到封建主的恩惠,那就不论什么仗他们都打;墨子及其门徒则不然,他们强烈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他们只愿意参加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第二点,普通的游侠只限于信守职业道德的条规,无所发挥;可是墨子却详细阐明了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它是合理的,正当的。这样,墨子的社会背景虽然是侠,却同时成为一个新学派的创建人。

兼爱

墨子的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真假的一种标准。三表法的出发点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 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所谓的“兼”与“别”。坚持兼爱的人他名之为“兼士”,坚持爱有差别的人他名之为“别士”。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诱导人们兼爱(墨家功利主义) 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也还有一些实例,说明这样的投资根本得不到偿还。在上述的道理之外,又引进丁许多宗教的(天帝和鬼神)、政治(独裁政府)的制裁。

国家起源

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就只能够存在一义。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