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开发设计 > 正文

linux网络编程之IP协议首部格式与其配套使用的四个协议(ARP,RARP,ICMP,IGMP)和TCP、UDP协议头结构总结

2019-11-06 09:28:51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首先声明,这篇博客是几篇博客转载然后总结在一起的,只当是学习笔记,不在意是什么原创和转载了,学到东西就好。

1、ip协议首部格式(IP协议处余网络层)

IP数据报首部图片格式:最高位在左边,记为0 bit;最低位在右边,记为31 bit

头部代码结构如下

//定义IP首部typedef struct _iphdr{unsigned char h_lenver; //4 位IP版本号+4位首部长度unsigned char tos; //8位服务类型TOSunsigned short total_len; //16位IP包总长度(字节)unsigned short ident; //1 6位标识, 用于辅助IP包的拆装unsigned short frag_and_flags; //3位标志位+13位偏移位, 也是用于IP包的拆装unsigned char ttl; //8位IP包生存时间 TTLunsigned char PRoto; //8位协议 (TCP, UDP 或其他)unsigned short checksum; //16位IP首部校验和,最初置零,等所有包头都填写正确后,计算并替换.unsigned int sourceIP; //32位源IP地址unsigned int destIP; //32位目的IP地址}IP_HEADER;

版本:占 4 位,指 IP 协议的版本目前的 IP 协议版本号为 4 (即 IPv4)首部长度: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15个单位(一个单位为 4 字节)因此IP 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 60 字节区分服务:占8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旧标准中叫做服务类型,但实际上一直未被使用过.1998 年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DiffServ)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一般的情况下都不使用这个字段总长度:占16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 65535 字节.总长度必须不超过最大传送单元 MTU标识:占16位,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标志(flag):占3位,目前只有前两位有意义    MF        标志字段的最低位是 MF (More Fragment)        MF=1 表示后面“还有分片”。MF=0 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DF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是 DF (Don't Fragment)        只有当 DF=0 时才允许分片片偏移:占12位,指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 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生存时间:占8位,记为TTL (Time To Live) 数据报在网络中可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TTL 字段是由发送端初始设置一个 8 bit字段.推荐的初始值由分配数字 RFC 指定,当前值为 64.发送 ICMP 回显应答时经常把 TTL 设为最大值 255协议:占8位,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IP层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 1表示为 ICMP 协议, 2表示为 IGMP 协议, 6表示为 TCP 协议, 17表示为 UDP 协议

首部检验和:占16位,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这里不采用 CRC 检验码而采用简单的计算方法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各占 4 字节,分别记录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计算校验和的经典函数:

SHORT checksum(USHORT* buffer, int size){    unsigned long cksum = 0;    while(size>1)    {        cksum += *buffer++;        size -= sizeof(USHORT);    }    if(size)    {        cksum += *(UCHAR*)buffer;    }    cksum = (cksum>>16) + (cksum&0xffff);     cksum += (cksum>>16);     return (USHORT)(~cksum);}

2、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ICMP处于网络层)

目的:为了提高 IP 数据报交付成功的机会注意:    允许主机和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ICMP不是高层协议,而是IP层的协议    ICMP报文作为IP层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 IP 数据报发送出去    ICMP报文的前4个字节是统一的格式,共有三个字段:即类型,代码和检验和.接着的4个字节的内容与ICMP的类型有关种类:    ICMP 差错报告报文:        终点不可达        源点抑制(Source quench)        时间超过        参数问题        改变路由(重定向)(Redirect)    ICMP 询问报文:        回送请求和回答报文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报文

报头结构(代码)形式

//定义ICMP首部typedef struct _icmphdr{unsigned char i_type; //8位类型unsigned char i_code; //8位代码unsigned short i_cksum; //16位校验和, 从TYPE开始,直到最后一位用户数据,如果为字节数为奇数则补充一位unsigned short i_id ; //识别号(一般用进程号作为识别号), 用于匹配ECHO和ECHO REPLY包unsigned short i_seq ; //报文序列号, 用于标记ECHO报文顺序unsigned int timestamp; //时间戳}ICMP_HEADER;

报文格式:

或者用这张图片

ICMP各种报文状态如下:

目的不可达报文

类型:3代码:0至15检验和
未使用(全0)
收到的IP数据报的一部分,包括IP首部以及数据报数据的前8个字节

源端抑制报文

类型:4代码:0检验和
未使用(全0)
收到的IP数据报的一部分,包括IP首部以及数据报数据的前8个字节

超时报文

类型:11代码:0或1检验和
未使用(全0)
收到的IP数据报的一部分,包括IP首部以及数据报数据的前8个字节

参数问题

类型:12代码:0或1检验和
指针未使用(全0)
收到的IP数据报的一部分,包括IP首部以及数据报数据的前8个字节

改变路由

类型:5代码:0到3检验和
目标路由器IP地址
收到的IP数据报的一部分,包括IP首部以及数据报数据的前8个字节

回送请求和回答

类型:8或0代码:0检验和
标识符序号
由请求报文发送;由回答报文重复

时间戳请求和回答

类型:13或14代码:0检验和
标识符序号
原始时间戳
接收时间戳
发送时间戳

地址掩码请求和回答

类型:17或18代码:0检验和
标识符序号
地址掩码

路由询问和通告

类型:10代码:0检验和
标识符序号

3、传输控制协议 TCP(TCP位于传输层)

TCP头部图片介绍

头部结构代码

struct tcphdr{    __u16   source;         /*源地址端口*/    __u16   dest;           /*目的地址端口*/    __u32   seq;            /*序列号*/    __u32   ack_seq;        /*确认序列号*/#if defined(__LITTLE_ENDIAN_BITFIELD)    __u16 res1:4,         /*保留*/         doff:4,            /*偏移*/        fin:1,              /*关闭连接标志*/        syn:1,              /*请求连接标志*/        rst:1,              /*重置连接标志*/        psh:1,              /*接收方尽快将数据放到应用层标志*/        ack:1,              /*确认序号标志*/        urg:1,              /*紧急指针标志*/        ece:1,              /*拥塞标志位*/        cwr:1;              /*拥塞标志位*/#elif defined(__BIG_ENDIAN_BITFIELD)    __u16 doff:4,         /*偏移*/        res1:4,             /*保留*/        cwr:1,              /*拥塞标志位*/        ece:1,              /*拥塞标志位*/        urg:1,              /*紧急指针标志*/        ack:1,              /*确认序号标志*/        psh:1,              /*接收方尽快将数据放到应用层标志*/        rst:1,              /*重置连接标志*/        syn:1,              /*请求连接标志*/        fin:1;              /*关闭连接标志*/#else#error "Adjust your <asm/byteorder.h> defines"#endif    __u16   window;         /*滑动窗口大小*/    __u16   check;          /*校验和*/    __u16   urg_ptr;        /*紧急字段指针*/};头文件:linux/tcp.htcphdr->source    16位源端口号tcphdr->dest    16位目的端口号tcphdr->seq    表示此次发送的数据在整个报文段中的起始字节数。序号是32 bit的无符号数。为了安全起见,它的初始值是一个随机生成的数,它到达32位最大值后,又从零开始。tcphdr->ack_seq    指定的是下一个期望接收的字节,而不是已经正确接收到的最后一个字节。tcphdr->doff    TCP头长度,指明了在TCP头部包含多少个32位的字。此信息是必须的,因为options域的长度是可变的,所以整个TCP头部的长度也是变化的。从技术上讲,这个域实际上指明了数据部分在段内部的其起始地址(以32位字作为单位进行计量),因为这个数值正好是按字为单位的TCP头部的��度,所以,二者的效果是等同的tcphdr->res1为保留位tcphdr->window    是16位滑动窗口的大小,单位为字节,起始于确认序列号字段指明的值,这个值是接收端正期望接收的字节数,其最大值是63353字节。    TCP中的流量控制是通过一个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来完成的。window域指定了从被确认的字节算起可以接收的多少个字节。window = 0也是合法的,这相当于说,到现在为止多达ack_seq-1个字节已经接收到了,但是接收方现在状态不佳,需要休息一下,等一会儿再继续接收更多的数据,谢谢。以后,接收方可以通过发送一个同样ack_seq但是window不为0的数据段,告诉发送方继续发送数据段。tcphdr->check    是检验和,覆盖了整个的TCP报文段,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字段,一定是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tcphdr->urg_ptr    这个域被用来指示紧急数据在当前数据段中的位置,它是一个相对于当前序列号的字节偏移值。这个设施可以代替中断信息。fin, syn, rst, psh, ack, urg为6个标志位    这6个位域已经保留了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仍然原封未动,这样的事实正好也说明了TCP的设计者们考虑的是多么的周到。它们的含义如下:    tcphdr->fin fin位被用于释放一个连接。它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要传输了。    tcphdr->syn 同步序号,用来发起一个连接。syn位被用于建立连接的过程。在连接请求中,syn=1; ack=0表示该数据段没有使用捎带的确认域。连接应答捎带了一个确认,所以有syn=1; ack=1。本质上,syn位被用来表示connection request和connection accepted,然而进一步用ack位来区分这两种情况。    tcphdr->rst 该为用于重置一个已经混乱的连接,之所以会混乱,可能是由于主机崩溃,或者其他的原因。该位也可以被用来拒绝一个无效的数据段,或者拒绝一个连接请求。一般而言,如果你得到的数据段设置了rst位,那说明你这一端有了问题。    tcphdr->psh 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应立即请求将数据递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将它缓冲起来直到整个缓冲区接收满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效率的原因)    tcphdr->ack ack位被设置为1表示tcphdr->ack_seq是有效的。如果ack为0,则该数据段不包含确认信息,所以,tcphdr->ack_seq域应该被忽略。    tcphdr->urg 紧急指针有效    tcphdr->ece 用途暂时不明    tcphdr->cwr 用途暂时不明对于TCP协议,其IP头部的protocol的值应该为6,通过计算IP头部的长度可以得到TCP头部的地址,即TCP的头部在IP头部长度ihl*4之后。

4、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UDP处于传输层)

UDP协议是建立在IP协议基础之上的,用在传输层的协议。UDP和IP协议一样是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0                               16                              32-------------------------------------------------------|       UDP源端口     |      UDP目的端口   |-------------------------------------------------------|   UDP数据报长度 |   UDP数据报校验 |-------------------------------------------------------|                              数据                             |-------------------------------------------------------UDP的头格式为:

struct udphdr{u_int16_t source; /*源地址端口*/u_int16_t dest;    /*目的地址端口*/u_int16_t len;     /*UDP长度*/u_int16_t check;   /*UDP校验和*/};头文件:linux/udp.h

5、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IGMP处于网络层协议)

报文格式:

作用:它是TCP/IP 协议族中负责IP 组播成员管理的协议,用来在IP 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功能:当一台主机加入到一个新的组时,它发送一个IGMP消息到组地址以宣告它的成员身份,多播路由器和交换机就可以从中学习到组的成员.利用从IGMP中获取到的信息,路由器和交换机在每个接口上维护一个多播组成员的列表两个阶段:    加入:        当主机加入新的多播组时,向多播组的多播地址发送IGMP 报文,声明自己要成为该组的成员.本地的多播路由器收到 IGMP 报文后,将组成员关系转发给因特网上的其他多播路由器    询问:        周期性地探询本地局域网上的主机,以便知道这些主机是否还继续是组的成员    注意:        因为组成员关系是动态的,因此本地多播路由器要只要对某个组有一个主机响应,那么多播路由器就认为这个组是活跃的        但一个组在经过几次的探询后仍然没有一个主机响应,则不再将该组的成员关系转发给其他的多播路由器数据包:IGMP 使用 IP 数据报传递其报文(即 IGMP 报文加上 IP 首部构成 IP 数据报),但它也向 IP 提供服务具体措施:    在主机和多播路由器之间的所有通信都是使用 IP 多播    多播路由器在探询组成员关系时,只需要对所有的组发送一个请求信息的询问报文,而不需要对每一个组发送一个询问报文。默认的询问速率是每 125 秒发送一次    当同一个网络上连接有几个多播路由器时,它们能够迅速和有效地选择其中的一个来探询主机的成员关系    在 IGMP 的询问报文中有一个数值 N,它指明一个最长响应时间(默认值为 10秒)。当收到询问时,主机在 0 到 N 之间随机选择发送响应所需经过的时延。对应于最小时延的响应最先发送    同一个组内的每一个主机都要监听响应,只要有本组的其他主机先发送了响应,自己就可以不再发送响应了

6、地址解析协议 ARP (APR处于网络层协议)

说明:ARP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作用:通过IP地址得知其物理地址步骤:

注意:    网络上其他主机并不响应 ARP 询问,只有接收端主机接收到这个帧时,才向发送端主机做出这样的回应    ARP 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若所要找的主机和源主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要通过ARP找到一个位于本局域网上的某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然后把分组发送给这个路由器,让这个路由器把分组转发给下一个网络.剩下的工作就由下一个网络来做    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解析是自动进行的,主机的用户对这种地址解析过程是不知道的.    主机或路由器要和本网络上另一个已知 IP 地址的主机或路由器进行通信,ARP 协议会自动地将该IP地址解析为链路层所需要的硬件地址四种典型情况:    发送方是主机,要把 IP 数据报发送到本网络上的另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发送方是主机要 IP 数据报发送到其他网络的主机.这时 ARP 找到本网络上某个路由器硬件地址.剩下工作由这个路由器完成    发送方是路由器,要把 IP 数据报转发到本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发送方是路由器,要把 IP 数据报转发到另一个网络上的一个主机.这时用 ARP 找到本网络上的一个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这个路由器来完成报头格式:

说明:    硬件类型字段表示硬件地址的类型.它的值为1即表示以太网地址    协议类型字段表示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它的值为 0x0800 即表示 IP 地址    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地址长度分别指出硬件地址和协议地址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对于以太网上 IP 地址的 ARP 请求或应答来说,它们的值分别为 6 和 4    操作字段指出四种操作类型,它们是 ARP 请求(值为1)、ARP 应答(值为 2 )、RARP 请求(值为 3 )和 RARP 应答(值为 4 )    接下来的四个字段是发送端的硬件地址(在本例中是以太网地址)、发送端的协议地址( IP 地址)、目的端的硬件地址和目的端的协议地址.

7、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RARP(RARP处于网络层协议)

定义: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使只知道自己硬件地址的主机能够知道其IP地址用途:这种主机往往是无盘工作站.因此 RARP 协议目前已很少使用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