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Internet和多媒体通信的发展,人们对宽带无线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宽带和大容量这一对矛盾促使著人们开发新的频段和加紧对小范围应用的研究,其代表性的成果有:以无线LAN (Local Area Network) 为典型应用的IEEE 802.11;由若干著名公司为核心的“家用射频工作组”( HRFWG,Home Radio Frequency Working Group )提出的、以家庭应用为主要背景的“共用无线访问协议”( SWAP,Shared Wireless accessPRotocol )[2];由EriCSSon等公司发起成立的“蓝牙特别兴趣组”(BSIG,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并提出的“蓝牙系统”(Bluetooth System)[3]等。这些系统以小范围应用和采用跳频技术为主要特色,工作率在2.4GHz频段,虽然其标准目前还在不断修改,但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国际上一流的通信公司、计算机公司和软件公司一方面协作攻关,另一方面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竞争。这种适合小范围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并正酝酿著更大的技术突破,预计近年将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为广泛的应用。
从网路的角度来看,继广域网(WAN,Wind 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到网路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年,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 802.15(即WPAN Working Group,於1999年3月成立)[4,5],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和许多通信系统一样,Bluetooth的通信协议采用层次结构。其底层为各类应用所通用,高层则视具体应用而有所不同,大体上分为计算机背景和非计算机背景两种方式,前者通过主机控制接口(HCI,Host Control Interface)实现高、低层的联接,后者则可不用HCI。图3给出了它的一种协议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层次结构使其设备具有最大可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通信协议,各种Bluetooth设备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查询来发现其它Bluetooth设备,从而构成Piconet或Scatternet,实现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
以便携式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为代表,采用无线方式和其他设备或网络相连接,使人们拥有一个可流动的办公室。Bluetooth标准已制定了和计算机以及与Internet、PSTN、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LAN、WAN、xDSL(x Digital Subscriber Loop)等网路的接口协议,其目标是用单一的Bluetooth标准来建立起和众多国际标准的连接。目前它用1Mb/s的速率已完全可以胜任这些工作,将来根据IEEE 802.15的发展计划,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0Mb/s以上。
低成本和小型化是制作Bluetooth设备的关键,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解决方案,包括射频和基带部分,是主要的途径。现在已有多种将基带ASIC电路和射频ASIC电路做成一个电路模组的方案,有的样品不到1cm2。Bluetooth系统的通信协议大部分可用软件来实现,加载到Flash RAM中。由此可见,Bluetooth系统容易实现低成本和小型化,而且容易扩充功能,预计很快将会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
五、结束语
Bluetooth是最近提出的一种小范围信息传输系统,已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较早地跟踪这一发展,从1998年开始,和香港通讯科技中心(TTC, Telecom Technology Centre)共同研究理解Bluetooth标准,继而合作开发Bluetooth系统,双方都是BSIG的成员。通讯科技中心於1999年在这一项目上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与科技基金(IT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的资助,双方在该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更为紧密的合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基於PC的大部分通信协议的软件开发和部分硬体电路的研制,相信我们的研究开发成果不久即可向有兴趣的厂商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