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 > 网络通信 > 正文

谈谈CATV市网与农网的区别及对策

2019-11-03 10:29:49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谈谈CATV市网与农网的区别及对策(张华光) 目前,CATV网普遍采用HFC网,即主干线采用光纤传输,末端“最后一公里”采用同轴电缆传输。不论是市网还是农网,其主干线(光缆部分)的传输结构和模式的选择方法基本一致,没什么差异。其主要区别在“最后一公里”的同轴电缆分配网上,所以,这里我们着重讨论CATV市网与农网在“最后一公里”的区别及技术对策。 大家知道,在市区内,高楼林立,人口密集,街接街,楼挨楼,户连户;一栋楼上少则住着几十户,多则几百户甚至上千户;户与户之间,四周隔墙壁,上下隔楼板,前后左右仅隔几米之远。由此可见,CATV市网“最后一公里”的特点是:用户集中,传输线路短,线损小。而农村则大不一样,除少数地区按小集镇统一规划建房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仍按过去小农经济的传统习俗修房造屋,即哪里有水源,哪里靠自己的承包地、粮食田或花果园附近,就在那里建住房,单家院屋处处可见,户与户之间相隔几十米,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零星分散,极不规范。显而易见,CATV农网的“最后一公里”的特点是:用户分散,传输线路长,线损大。 我们在规划设计CATV“最后一公里”用户分配网时,应紧紧抓住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特点,尽量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措施,才能作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建成性能价格比最高,传输质量最好的用户分配网。为此,对城市CATV“最后一公里”用户分配网来说,宜采用星形+树形结构为主的模式布网,即光节点设在片区口,分配主干网采用星形结构由光节点向四周拓展,干线干放按市政规划位置顺街走,每条干线的子放级数一般设二至三级为好;干线一直送到楼梯口,栋放和分配器装在底楼口,并列支线到楼的各单元;进入单元之后,入户分支线采用树形结构拓展,分支线顺楼道由底楼垂直伸到顶楼,各层楼的分支器装在各层楼的楼梯口,就近分线入户;并采用宝塔形的方式合理计算每层楼新用分支器的耦含量,确保各层楼用户的收视信号电平基本一致。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好处是:既节省材料,又便于维护管理,还能充分保证末端用户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 不少人在设计规划CATV农网“最后一公里”时,产生了一些错觉,误认为“用户越分散越需要采用树形结构布网,才有利于提高传输质量”。其实错矣!因为,用户越分散,所需传输线路越长,线损就越大,相应投资也越大,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如我们再采用长藤结瓜的形式树形布网,使每条分配干线的干放级数和栋放数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网络的投资成本,但费力费钱还不讨好,随着放大级数的增加,末端的收视质量越来越差,农民更难接受。为此,我们认为在规划设计农村“最后一公里”同轴电缆分配网时,采用星形+星形的结构模式最好。让光缆主干线向村内延伸,光节点设在村的中心地带;同轴电缆的用户分配干线采用星形结构由村中心向周围的四面八方拓展;由村中心通往村以下的最小行政单位——社的用户分配干线在优先满足“近、平、直”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靠近公路或机耕道架设,并让干线干放一直延伸到社的中心;标放和分配器(野外型)装在社中心;社以下的用户分配支线同样采用星形结构由中心同时向四周拓展,直到进入农家大院后再装室内型分支器,并继续采用星形接法到各户。采用这种传输模式的好处是:与长藤结瓜配接法相比,等于将贯通村、社的串接长线从中点切断,让信号电平从中心出发向四周辐射,这就使得各方位边远地区的信号传输路程都同时缩短了一倍,当然信号的放大级数也就相应减少了一倍,大大提高了各方位信号的传输指标和收视质量,达到了均匀合理地向用户分配收视信号电平的目的。摘自《有线电视技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