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管理孤子(DMS)技术对孤子通信具有深远的意义。1996年英国Aston大学的N. J. Smith等人详细研究了由正、负色散光纤对交替连接的色散管理线中孤子脉冲的演化特性[12]。通过数值模拟他们发现,在这种色散管理模型中的稳态解不再是传统的sech解形,相反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存在着类高斯形式的解。同时他们还发现了DMS的能量增强因子,即在某一平均色散值条件下,DMS的功率或能量水平比传统孤子在相应色散条件下的要高。随后他们又进一步发现DMS的很多优异性能,从而揭开了DMS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序幕。此后围绕DMS现象的解释和DMS与平均色散的关系,人们借助数值法、变分法和微扰法做了大量的研究[13]-[15],逐渐形成DMS的基本理论。
实验方面,具有色散管理思想的孤子传输早在1992年就已有报导,但当时被称为部分孤子通信或色散分配技术[16],[17]。早期的色散管理形式一般是通过周期性地在传输光纤之后接入一段相对较短的色散补偿光纤(DCF)片段来实现,这也是线性系统中的常用色散补偿技术,实验证明这种色散搭配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小定时抖动[18]。1996年以后发表的实验结果则更进一步地证明了DMS的优点。如NTT的直线传输实验[19]表明:利用色散管理技术,在误码率为10-9的条件下,单信道20Gbit/s的RZ码传输距离可达5520km,是不采用DM技术情况的两倍以上。在KDD的9000km环路实验[20]中,甚至在没有采用在线滤波器的情况下就实现了误码率为10-9的20Gbit/s孤子传输。另一方面,实验也研究了DMS在正常色散区( 或 )传输的特性,V. S. Grigoryan等人的环路实验证明在平均色散为0或略小于0( ps/nm-km)的条件下,可以实现DMS的28Mm稳定传输[21],这说明DMS也可以利用WDM方案进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