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进入商用化的可以提供卫星IP传输的系统称之为卫星IP over DVB系统。通过该系统开展卫星因特网业务的初步尝试由休斯公司的DirecPC Turbo Internet service成功实现。这些系统都是根据大多数多媒体业务用户的业务特点(下载大量视频、音频和数据信息,但上载信息很小)而设计的。它们使用非对称传输方式来降低用户终端费用,并在北美获得较大的市场。欧洲也在积极发展这样的非对称系统。
MAC层协议保证分处两地的通信节点有能力控制它们之间的分组交换,并有效地管理网络带宽,以充分利用资源。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MAC层协议,以适应各种应用环境的要求。但是这些MAC协议往往在满足一些应用要求的同时,无法满足另外一些应用要求。当我们只考虑卫星通信的MAC层协议时,首先,相当一些MAC协议由于卫星时延的限制而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内,如LAN和WAN的MAC层协议。第二,一些已被地面网络实用的MAC层协议,因为卫星和地面链路的传输时延不同,而应在卫星网络中重新评估。第三,卫星物理设备的改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个简单可行的控制机制。第四,卫星网的MAC协议应具备容错和生存能力,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或系统重构时,能正常工作。第五,有利于降低功耗和降低缓存容量,提高信道容量。宽带卫星IP网络的MAC层协议的设计目标是实现高信道流量、低传输时延、信道稳定性、协议可实现性、信道重构性和控制算法的低复杂度。目前,针对多媒体卫星系统的MAC层研究基本上都是关于MAC层和wmATM(wireless mobile ATM)的叠加模型的性能比较。Hassan Penyravi将现有的MAC层协议分成5类,比较了在NASA Mars地区网应用背景下,它们对多媒体的支持情况。Janez Bosic研究了在TDMA卫星网中采用优先权村记的MAC层协议来保证ATM传输的方案。
这些研究表明,目前尚无一个MAC层协议针对卫星多媒体业务做了优化工作。因此有必要提出一个适合卫星大容量IP分组业务的MAC层协议。我们借鉴了BELL实验室的用于IP over WDM的简单链路协议(SDL),并作适当的修改后用于卫星环境。97年ITU-R提出的骨干网的卫星SDH协议栈。其中SDH是卫星SDH,和地面的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