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提供城域宽带接入的媒介,除了大家熟知的DSL、电缆调制解调器和无线接入之外,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接入手段,即利用大气激光传输原理的自由空间光通信(FSO-Free Space Optics)系统,也称无线光网(WON)系统。FSO用激光或光脉冲在太赫兹(THz)光谱范围内传送分组数据,传输媒介是空气,而不是光纤。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曾掀起过大气激光通信研究的热潮,但自从70年代光纤通信的迅速发展以及大气光通信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使得一度辉煌的大气光通信研究陷入低谷。80年代后期,一些厂商开始从事光无线通信商用化的开发工作,当时由于传输距离和性能的问题而告失败。到了世纪之交,光无线通信又出现了卷土重来的趋势,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首见使用[1]。
它卷土重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上有不断增长并永远不能满足的带宽需求,不仅包括企业用户产生的日益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还包括基于因特网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多媒体、会议电视和虚拟现实游戏等其它潜在的带宽需求。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市场主要由服务和应用驱动,而应用是没有止境的,应用越多、越升级,需要的带宽就越宽。据预测,美国今后的带宽需求每年将以指数递增。因此,新、老通信公司都面临着迅速安装高带宽、低成本连接的压力,解决宽带接入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第二个驱动力是寻找真正能提供高带宽、低成本的接入技术。在过去5年中,核心网的带宽容量急剧增长,从622Mb/s增加到10Gb/s,再到太比特级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同样,用户驻地网的带宽也从10Mb/s增加到100Mb/s,再到千兆比以太网,只剩下网络接入部分仍是带宽成本与容量的瓶颈,得不到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无线通信更是宽带接入的瓶颈,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虽可提供高于155Mb/s的接入速率,但成本较高、网络规划较难。要打破无线接入的瓶颈,只有开发更有容量潜力的光谱。第三个原因是由于电信管制的放松引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兴通信公司,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宽带业务,需要使用可扩展的、经济上承受得起的基础设施来提供可靠的网络接入,把宽带业务带给用户。尤其对于城市里需要高速数据和因特网接入的企业而言,FSO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