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中物理层定义了WLAN中数据传输的信号特征和调制方式。在物理层中,标准定义了两个RF传输方式和一个红外线传输方式,RF传输采用扩频调制技术来满足大多数国家允许的安全工作规范。扩频调制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工作在2.4000~2.4835GHz频段。直接序列扩频采用BPSK和DQPSK调制技术,使用具有高码率的扩频序列,在发射端扩展信号频谱,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进行解扩,把展开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来的信号,支持1Mbit/s和2Mbit/s数据速率,使用11 bit Barker序列,处理增益为10.4dB;跳频扩频与直序列扩频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扩频技术,跳频扩频采用2~4电平GFSK调制技术,载频受一个伪随机码的控制,在其工作带宽范围内,其频率随机改变。接收端的频率也随机变化,并保持与发射端的变化规律一致。跳频速率的高低直接反映跳频系统的性能,跳频速率越高,抗干扰性能越好,军用的跳频系统可以达到每秒上万跳。出于成本的考虑,商用跳频系统跳速都比较慢,一般在50跳/秒以下。由于慢跳跳频系统实现简单,因此低速WLAN常常采用这种技术。跳频扩频支持1Mb/s数据速率,共有22组跳频图案,包括79个信道;红外线传输方法工作在850~950nm段,峰值功率为2W,使用4或16电平pulse-positioning调制技术,支持数据速率为1Mb/s和2Mb/s。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可归纳为两类:无中心或对等式(PEER TO PEER)拓扑和有中心(HUB-BASED)拓扑。 无中心拓扑的网络要求网中任意两个站点均可直接通信。采用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一般使用公用广播信道,各站点都可竞争公用信道,而信道接入控制(MAC)协议大多采用CSMA(载波监测多址接入)类型的多址接入协议。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网络抗毁性好、建网容易、且费用较低。但当无线网络中用户数(站点数)过多时,信道竞争成为限制网络性能的瓶颈。因此这种拓扑结构受布局和环境限制较大,适用于用户数相对较少的工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