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务网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信息的数据包封装。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用户产生的各种各样的PDU (PRotocol data units) 都需要被打包封装到一个通用的容器中(也即是一个数据包)。同时,每一个数据包中还需要有某种方式的标示信息以指示网络如何来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具体的打包封装方式上的不同就构成了前面提到的两种不同的多业务网络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以数据包为中心的模式中,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从ATM的多协议适应逐渐统一到IP和MPLS数据包格式。互联网工程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下PWE3工作组的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标准制定工作。其主要目标就是为IP/MPLS网络制定针对不同媒体的封装格式,从而使得一个纯数据包网络能够支持各种现有的协议和业务类型,甚至包括电路交换网络业务。在这样一个网络中只有单纯的数据包传输,而底层的光纤网络只是作为简单的传输工具,来完成数据包从一端到另一端的传递。
可以说GFP是一种简单的易用的将以太网和光纤通道在光纤网络中传输的适应机制,而GSMP 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层次并具备支持多种业务模式的能力。GSMP协议中也引入了标签(或标记)的概念来在GFP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GSMP中的标签也称为“扩展线性桢”(Extended Linear Frame),它拥有足够的报头空间以容纳唯一的地址,优先级别,服务等级等必要信息,另外还支持报头堆栈以提高可扩展性。与ATM和MPLS网络类似,用户发送来的桢将被打上标签,而一旦插入了标签之后,网络设备就可以根据标标签中的信息对数据桢进行各种处理,如复用,业务的超量订购(oversubscription)以及每一数据流的分别管理和控制。一个GSMP连接就可以承载大量的以太网用户数据,存储网络数据和数据包环业务的数据等。并且,每一个业务都可以拥有独立的流量与QoS参数,超量订购程度以及故障保护和恢复机制。
目前GSMP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单一用户的多个数据流的汇聚传输;向分布在一个或多个大楼内的用户提供数据传输业务;向多个基于以太网的DSLAM上行链路提供汇聚传输;将来自多个SONET/SDH链路的数据流进行汇聚传输。这与ATM网络的业务模式非常类似。但是,与ATM相比较,GSMP的带宽利用效率更高,而其成本将更低。这是因在GSMP网络中不需要ATM网络中复杂的数据包到ATM信元的拆包与重组(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SAR)过程。另外,GSMP网络的业务能力是与高层协议无关的,同时与网络的拓扑也无关。而其特有的报头保护机制也将使得支持多种业务(包括以太网,ATM,桢中继,存储网络,视频发布等)的单一管理系统平台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基于SONET/SDH的技术,因此当前的骨干传输网络将不需要任何大的变动,而只需对边缘网络进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