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术集成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立体式的集成,现有多种技术中的一种技术为基础技术,其他技术均建立在此技术的基础之上,如“SDH+ATM”的城域网建设方案中,ATM技术为基础技术,IP业务利用IP OVER ATM技术承载在ATM之上。它表现为协议的层迭和格式的多次封装与转换。另一种是扁平式的集成,多种技术并立,它们之间没有承接关系,利用新的技术作为这些技术的公共基础,减少协议层数,简化处理流程。这种集成方式不是各个分立技术的简单堆积,而是在这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有着自己的技术基础。在这种类型的方案中最为典型的方案是MSTP,它们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早期的MSTP利用PPP(RFC1661、RFC1662、RFC2615)来完成对IP数据的映射;它通过“IP包->PPP分组->HDLC封装->SDH相应VC”过程来实现IP over SDH(或Packet over SONET-POS),这种方法技术成熟,适于多协议环境,但由于它不是专为SDH设计的,在帧定位时开销较大,且传输效率与传输的内容有关,因此效率较低。
链路层标准GFP (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通用成帧规程)(G.7041)克服了IP over PPP/HDLC over SDH,IP over Multi-Link PPP over SDH所无法避免的只支持点到点的逻辑拓扑结构、需要有特定的帧定界字节、需要对帧里的负荷进行扰码处理等诸多弊病。相对于原来的同类协议(PPP/LAPS),GFP有如下主要特点:采用和ATM技术相似的帧定界方式,减小定位字节开销,避免传输内容对传输效率的影响;打破了链路层适配协议只能支持点到点拓扑结构的局限性,可以实现对不同拓扑结构的支持;通过对多服务等级的概念引进,GFP可以实现带宽控制的简单功能。
为了减少网络协议层次过多所带来的实现和管理上的复杂性,以及工作效率低、系统扩展性差的缺点,简化网络层次、优化网络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成为现代城域网建设基础技术的迫切需求。例如,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IP业务的传送需要经过IP/ATM/SDH/WDM等多个协议的映射和转换,现在IP over SDH、IP over WDM成为了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