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盘片厂商的生产工艺的改变或调整。比如8X的盘片,已经推出多年,但厂商的Media Code可能仍只一个,刻录机厂商所检测的可能是第一批盘片,但在以后几年中,若盘片厂商改进了生产工艺、染料,或是在某地开设了新的工厂,就有可能造成盘片特性的改变。那些规模较小,品控不是很严格的盘片厂商,就很可能出现同一Media Code的光盘,但品质有较大改变的情况。可是,对于刻录机厂商而言,并不能随时检测到这种可能的改变,但若仍用原有的写入策略来应对这些特性已经改变的盘片,写入质量就会下降。第二:盗码盘的出现。每一个DVD光盘生产商,在理论上讲都应该在DVD论坛备案,并申请唯一的Media Code用于自己的光盘产品,但有些光盘小厂为了省钱省事,就会盗用市场上口碑较好的光盘盘码,比如在发烧友中口碑极佳的日本太阳诱电公司(TY),就是被盗用盘码最多的厂商。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刻录机仍然按Firmware内部的记录去对应,那么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说,许多厂商都推出了实时的OPC技术,比如明基的WOPC,它那在刻录时表现出很“难看”的曲线不就是一直在做调整吗?应该可以应对突发的情况呀。事实上,这种OPC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及时修正原Firmware写入策略所不匹配的地方。不过,对于品质较差的产品,WOPC的作用仍然有限。这是因为初始的功率已经根据原先的写入策略定好,而且写入的激光脉冲时序控制也设置好了,这对于刻录品质也相当重要,WOPC这类的技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可若当初始的功率和时序控制就是错的,那么WOPC的作用也就相当有限了。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写入策略的示意图来进一步说明。
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