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如果作用于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则直接比较其存储的 “值”是否相等;
如果作用于引用类型的变量,则比较的是所指向的对象的地址
2)对于equals方法,注意:equals方法不能作用于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
如果没有对equals方法进行重写,则比较的是引用类型的变量所指向的对象的地址;
诸如String、Date等类对equals方法进行了重写的话,比较的是所指向的对象的内容。
(1)如果只是看i++和++i,这两个是等价的,都等同于i=i+1,都是变量自身加1。(2)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跟赋值联系在一起。比如:int a; a=i++;//将i的值赋值给a,即a=i;然后再执行i=i+1;也就是【a=i++;】与【a=i; i=i+1;】等价。a=++i;//将i+1的值赋给a,即a=i+1;然后再执行i=i+1;也就是【a=++i;】与【a=i+1;i=i+1;】等价。
(3)【总结一下】①前置++是将自身加1的值赋值给新变量,同时自身也加1;②后置++是将自身的值赋给新变量,然后才自身加1.1、Error与Exception Error是程序无法处理的错误,比如OutOfMemoryError、ThreadDeath等。这些异常发生时, Java虚拟机(JVM)一般会选择线程终止。 Exception是程序本身可以处理的异常,这种异常分两大类运行时异常和非运行时异常。 程序中应当尽可能去处理这些异常。 2、运行时异常和非运行时异常 运行时异常都是RuntimeException类及其子类异常,如NullPointerException、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等, 这些异常是不检查异常,程序中可以选择捕获处理,也可以不处理。这些异常一般是由程序逻辑错误引起的, 程序应该从逻辑角度尽可能避免这类异常的发生。 非运行时异常是RuntimeException以外的异常,类型上都属于Exception类及其子类。 从程序语法角度讲是必须进行处理的异常,如果不处理,程序就不能编译通过。 如IOException、SQLException等以及用户自定义的Exception异常,一般情况下不自定义检查异常。
3、throw、throws关键字 throw关键字是用于方法体内部,用来抛出一个Throwable类型的异常。
throws关键字用于方法体外部的方法声明部分,用来声明方法可能会抛出某些异常。
1、栈Java栈是与每一个线程关联的,JVM在创建每一个线程的时候,会分配一定的栈空间给线程。存储局部变量、引用、方法、返回值等。
StackOverflowError:如果在线程执行的过程中,栈空间不够用,那么JVM就会抛出此异常,这种情况一般是死递归造成的。
2、堆
Java中堆是由所有的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堆用来保存各种JAVA对象,比如数组,线程对象等。
2.1堆的分代JVM堆一般分为三个部分:Young:年轻代Young区被划分为三部分,Eden区和两个大小严格相同的Survivor区,其中Survivor区间中,某一时刻只有其中一个是被使用的,另外一个留做垃圾收集时复制对象用,在Young区间变满的时候,minor GC就会将存活的对象移到空闲的Survivor区间中,根据JVM的策略,在经过几次垃圾收集后,任然存活于Survivor的对象将被移动到Tenured区间。Tenured:年老代Tenured区主要保存生命周期长的对象,一般是一些老的对象,当一些对象在Young复制转移一定的次数以后,对象就会被转移到Tenured区,一般如果系统中用了application级别的缓存,缓存中的对象往往会被转移到这一区间。Perm:持久代Perm代主要保存class,method,filed等对象,这部门的空间一般不会溢出。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 PermGen space 的错误,造成这个错误的很大原因就有可能是每次都重新部署,但是重新部署后,类的class没有被卸载掉,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class对象保存在了perm中,这种情况下,一般重新启动应用服务器可以解决问题。
2.2堆的大小-Xmx:指定JVM堆得最大内存,在JVM启动以后,会分配-Xmx参数指定大小的内存给JVM,但是不一定全部使用,JVM会根据-Xms参数来调节真正用于JVM的内存-Xms :指定了JVM初始启动以后初始化内存-Xmx -Xms之差就是三个Virtual空间的总大小(年轻代、年老代、持久代)
3、栈与堆的比较:栈是运行时的单位,而堆是存储的单位。栈解决程序的运行问题,即程序如何执行,或者说如何处理数据;堆解决的是数据存储的问题,即数据怎么放、放在哪儿。在Java中一个线程就会相应有一个线程栈与之对应,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不同的线程执行逻辑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一个独立的线程栈。而堆则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对象存放在堆中,对象引用和基本类型存放在栈中;对象的属性存放在堆中,对象的方法存在栈中。程序运行永远都是在栈中进行的,因而参数传递时,只存在传递基本类型和对象引用的问题。不会直接传对象本身。
在JVM中,静态属性保存在Stack指令内存区,动态属性保存在Heap数据内存区JVM垃圾回收机制分代垃圾回收不同的对象生命周期不同。与业务信息有关的对象生命周期较长,如Http请求中的session对象、线程、socket连接。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临时变量生命周期较短,如String对象。把不同生命周期的对象放在不同代上,不同代上采用最合适它的垃圾回收方式进行回收。JVM中共划分为三个代:年轻代、年老代和持久代,其中持久代主要存放Java类的类信息,与垃圾收集要收集的Java对象关系不大,年轻代和年老代的划分是对垃圾收集影响较大的。年轻代:存放所有新生成的对象;年老代:在年轻代中经历了N次垃圾回收仍然存活的对象,将被放到年老代中,故都是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持久代:用于存放静态文件,如Java类、方法等。(持久代对垃圾回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些应用可能动态生成或者调用一些class,例如Hibernate等,在这种时候需要设置一个比较大的持久代空间来存放这些运行过程中新增的类。)
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器命名为“minor gc”,老生代的GC命名为"Full Gc 或者Major GC".其中用System.gc()强制执行的是Full Gc.
判断对象是否需要回收的方法有两种:
1.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存储对特定对象的所有引用数,也就是说,当应用程序创建引用以及引用超出范围时,jvm必须适当增减引用数。当某对象的引用数为0时,便可以进行垃圾收集。2.对象引用遍历 早期的jvm使用引用计数,现在大多数jvm采用对象引用遍历。对象引用遍历从一组对象开始,沿着整个对象图上的每条链接,递归确定可到达(reachable)的对象。如果某对象不能从这些根对象的一个(至少一个)到达,则将它作为垃圾收集。在对象遍历阶段,gc必须记住哪些对象可以到达,以便删除不可到达的对象,这称为标记(marking)对象。 下一步,gc要删除不可到达的对象。删除时,有些gc只是简单的扫描堆栈,删除未标记的未标记的对象,并释放它们的内存以生成新的对象,这叫做清除(sweeping)。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内存会分成好多小段,而它们不足以用于新的对象,但是组合起来却很大。因此,许多gc可以重新组织内存中的对象,并进行压缩(compact),形成可利用的空间。 为此,gc需要停止其他的活动活动。这种方法意味着所有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工作停止,只有gc运行。结果,在响应期间增减了许多混杂请求。另外,更复杂的gc不断增加或同时运行以减少或者清除应用程序的中断。有的gc使用单线程完成这项工作,有的则采用多线程以增加效率。
几种垃圾回收机制 1.标记-清除收集器 这种收集器首先遍历对象图并标记可到达的对象,然后扫描堆栈以寻找未标记对象并释放它们的内存。这种收集器一般使用单线程工作并停止其他操作。 2.标记-压缩收集器 有时也叫标记-清除-压缩收集器,与标记-清除收集器有相同的标记阶段。在第二阶段,则把标记对象复制到堆栈的新域中以便压缩堆栈。这种收集器也停止其他操作。 3.复制收集器 这种收集器将堆栈分为两个域,常称为半空间。每次仅使用一半的空间,jvm生成的新对象则放在另一半空间中。gc运行时,它把可到达对象复制到另一半空间,从而压缩了堆栈。这种方法适用于短生存期的对象,持续复制长生存期的对象则导致效率降低。 4.增量收集器 增量收集器把堆栈分为多个域,每次仅从一个域收集垃圾。这会造成较小的应用程序中断。 5.分代收集器 这种收集器把堆栈分为两个或多个域,用以存放不同寿命的对象。jvm生成的新对象一般放在其中的某个域中。过一段时间,继续存在的对象将获得使用期并转入更长寿命的域中。分代收集器对不同的域使用不同的算法以优化性能。 6.并发收集器 并发收集器与应用程序同时运行。这些收集器在某点上(比如压缩时)一般都不得不停止其他操作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但是因为其他应用程序可进行其他的后台操作,所以中断其他处理的实际时间大大降低。 7.并行收集器 并行收集器使用某种传统的算法并使用多线程并行的执行它们的工作。在多cpu机器上使用多线程技术可以显著的提高java应用程序的可扩展性。新闻热点
疑难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