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城区在10年前敷设的110 k V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主要采用浅槽和穿PVC管结合的方式。2001年,共发生了5次主绝缘故障。其中一回400 mm2电缆的L1,L2,L3相连续发生绝缘击穿事故。发生连续故障的一相电缆外护套早已损坏,将其锯开并倾斜后,有水流出。此电缆为日本住友公司产品,金属屏蔽层采用不具备防水性能的疏绕软铜丝,外护套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对事故处理后的剩余电缆段,依照GB11017标准,在武汉高压研究所做了切片试验,结果表明电缆样品的绝缘层微孔和杂质检查项目合格,但在绝缘层中检测到蝴蝶结形水树,最大长度为450μm,密度为500个/mm3(≥25μm),布满绝缘层。
目前,电缆击穿理论中较为人们接受的是水树枝理论,水树枝的形成及其发展速度同绝缘材料及制造工艺相关。外护套是防止水分进入主绝缘的第一道关口,因此对外护套故障点的及时定位、修补尤为重要。2002年,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佛山供电分公司购进BAUR公司的S3000电缆故障定位系统后(包括直流-脉冲电压发生器SSG2100、DMB5电桥、跨步电压测试仪KMF1、电缆识别仪KSG100),利用它已检测出大约80个故障点,如今已完成了三回共8.69 k m电缆的修补工作。外护套故障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被拖伤、压伤、石头或护联箱紧固螺栓顶穿;受白蚁破坏;外力破坏等。白蚁破坏面较大,几乎能损坏50 m长的电缆。本文对探测过程中的特殊故障的定位情况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