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斥对象是这样工作的。假如线程 a 试图锁定一个互斥对象,而此时线程 b 已锁定了同一个互斥对象时,线程 a 就将进入睡眠状态。一旦线程 b 释放了互斥对象(通过 pthread_mutex_unlock() 调用),线程 a 就能够锁定这个互斥对象(换句话说,线程 a 就将从 pthread_mutex_lock() 函数调用中返回,同时互斥对象被锁定)。同样地,当线程 a 正锁定互斥对象时,假如线程 c 试图锁定互斥对象的话,线程 c 也将临时进入睡眠状态。对已锁定的互斥对象上调用 pthread_mutex_lock() 的所有线程都将进入睡眠状态,这些睡眠的线程将“排队”访问这个互斥对象。
在第一个 pthread_create() 调用完成后,可以假定线程 a 不是已存在就是已结束并停止。第二个 pthread_create() 调用后,主线程和线程 b 都可以假定线程 a 存在(或已停止)。
然而,就在第二个 create() 调用返回后,主线程无法假定是哪一个线程(a 或 b)会首先开始运行。虽然两个线程都已存在,线程 CPU 时间片的分配取决于内核和线程库。至于谁将首先运行,并没有严格的规则。尽管线程 a 更有可能在线程 b 之前开始执行,但这并无保证。对于多处理器系统,情况更是如此。假如编写的代码假定在线程 b 开始执行之前实际上执行线程 a 的代码,那么,程序最终正确运行的概率是 99%。或者更糟糕,程序在您的机器上 100% 地正确运行,而在您客户的四处理器服务器上正确运行的概率却是零。
从这个例子还可以得知,线程库保留了每个单独线程的代码执行顺序。换句话说,实际上那三个 pthread_create() 调用将按它们出现的顺序执行。从主线程上来看,所有代码都是依次执行的。有时,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优化部分线程程序。例如,在上例中,线程 c 就可以假定线程 a 和线程 b 不是正在运行就是已经终止。它不必担心存在还没有创建线程 a 和线程 b 的可能性。可以使用这一逻辑来优化线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