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 > Python > 正文

Django中的Signal代码详解

2020-02-22 23:07:23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Django开发中的signal 的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前言

在web开发中, 你可能会遇到下面这种场景:

在用户完成某个操作后, 自动去执行一些后续的操作. 譬如用户完成修改密码后,
你要发送一份确认邮件.

当然可以把逻辑写在一起,但是有个问题是,触发操作一般不止一种(如用户更改了其它信息的确认邮件),这时候这个逻辑会需要写多次,所以你可能会想着DRY(Don't repeat yourself),于是你把它写到了一个函数中,每次调用。当然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 如果你换个思路你会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 即:

类似于daemon的程序监听着特定的事件 前置操作来触发相应的事件 监听程序执行对应的操作

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

松耦合(不用把后续操作写在主逻辑中) 便于复用(这也是为什么django本身,及第三方应用如pinax大量使用此技术的原因),在各种高级语言中都会有类似的特性,如java,javascript等,而在django中我们使用signal。

观察者模式

Siganl是Django框架中提供的一个 “信号分发器”。它是设计模式中经常提到的观察者模式的一个实现应用。

在此种模式中,一个目标物件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物件,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这通常透过呼叫各观察者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

观察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关联行为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关联行为是可拆分的,而不是“组合”关系。 事件多级触发场景。 跨系统的消息交换场景,如消息队列、事件总线的处理机制。

优点

1.解除耦合,让耦合的双方都依赖于抽象,从而使得各自的变换都不会影响另一边的变换。

它在被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建立一个抽象的耦合。被观察者角色所知道的只是一个具体观察者列表,每一个具体观察者都符合一个抽象观察者的接口。被观察者并不认识任何一个具体观察者,它只知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接口。

由于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没有紧密地耦合在一起,因此它们可以属于不同的抽象化层次。这种耦合性使得代码的可读性、维护性大大提高。

2.观察者模式实现了动态联动;

由于观察者模式对观察者注册实行管理,那就可以在运行期间,通过动态的控制注册的观察者来控制某个动作的联动范围,从而实现动态联动。

3.观察者模式支持广播通信。

目标发送通知给观察者是面向所有注册的观察者,所以目标每次通知的信息就要对所有注册的观察者进行广播,也可以在目标上添加新的方法来限制广播的范围。

Django 中Siganl 机制的典型应用是,框架为 Models 创建了 pre_save、post_save等与Model的某些方法调用相关联的信号,如pre_save 和 post_save 分别会在 Modle的save()方法的调用之前和之后通知观察者,从而让观察者进行一系列操作。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