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 > Python > 正文

Python 装饰器深入理解

2020-02-23 04:27:04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讲 Python 装饰器前,我想先举个例子,虽有点污,但跟装饰器这个话题很贴切。

每个人都有的内裤主要功能是用来遮羞,但是到了冬天它没法为我们防风御寒,咋办?我们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内裤改造一下,让它变得更厚更长,这样一来,它不仅有遮羞功能,还能提供保暖,不过有个问题,这个内裤被我们改造成了长裤后,虽然还有遮羞功能,但本质上它不再是一条真正的内裤了。于是聪明的人们发明长裤,在不影响内裤的前提下,直接把长裤套在了内裤外面,这样内裤还是内裤,有了长裤后宝宝再也不冷了。装饰器就像我们这里说的长裤,在不影响内裤作用的前提下,给我们的身子提供了保暖的功效。

谈装饰器前,还要先要明白一件事,Python 中的函数和 Java、C++不太一样,Python 中的函数可以像普通变量一样当做参数传递给另外一个函数,例如:

def foo():  print("foo")def bar(func):  func()bar(foo)

正式回到我们的主题。装饰器本质上是一个 Python 函数或类,它可以让其他函数或类在不需要做任何代码修改的前提下增加额外功能,装饰器的返回值也是一个函数/类对象。它经常用于有切面需求的场景,比如:插入日志、性能测试、事务处理、缓存、权限校验等场景,装饰器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绝佳设计。有了装饰器,我们就可以抽离出大量与函数功能本身无关的雷同代码到装饰器中并继续重用。概括的讲,装饰器的作用就是为已经存在的对象添加额外的功能。

先来看一个简单例子,虽然实际代码可能比这复杂很多:

def foo():  print('i am foo')

现在有一个新的需求,希望可以记录下函数的执行日志,于是在代码中添加日志代码:

def foo():  print('i am foo')  logging.info("foo is running")

如果函数 bar()、bar2() 也有类似的需求,怎么做?再写一个 logging 在 bar 函数里?这样就造成大量雷同的代码,为了减少重复写代码,我们可以这样做,重新定义一个新的函数:专门处理日志 ,日志处理完之后再执行真正的业务代码

def use_logging(func):  logging.warn("%s is running" % func.__name__)  func()def foo():  print('i am foo')use_logging(foo)

这样做逻辑上是没问题的,功能是实现了,但是我们调用的时候不再是调用真正的业务逻辑 foo 函数,而是换成了 use_logging 函数,这就破坏了原有的代码结构, 现在我们不得不每次都要把原来的那个 foo 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给 use_logging 函数,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的呢?当然有,答案就是装饰器。

简单装饰器

def use_logging(func):def wrapper():    logging.warn("%s is running" % func.__name__)return func()  # 把 foo 当做参数传递进来时,执行func()就相当于执行foo()return wrapperdef foo():  print('i am foo')foo = use_logging(foo) # 因为装饰器 use_logging(foo) 返回的时函数对象 wrapper,这条语句相当于 foo = wrapperfoo()          # 执行foo()就相当于执行 wrapper()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