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 > Python > 正文

详解K-means算法在Python中的实现

2020-02-16 10:58:21
字体:
来源:转载
供稿:网友

K-means算法简介

K-means是机器学习中一个比较常用的算法,属于无监督学习算法,其常被用于数据的聚类,只需为它指定簇的数量即可自动将数据聚合到多类中,相同簇中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簇中数据相似度较低。

K-MEANS算法是输入聚类个数k,以及包含 n个数据对象的数据库,输出满足方差最小标准k个聚类的一种算法。k-means 算法接受输入量 k ;然后将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 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核心思想

通过迭代寻找k个类簇的一种划分方案,使得用这k个类簇的均值来代表相应各类样本时所得的总体误差最小。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k-means算法的基础是最小误差平方和准则,K-menas的优缺点:

优点:

原理简单
速度快
对大数据集有比较好的伸缩性

缺点:

需要指定聚类 数量K
对异常值敏感
对初始值敏感

K-means的聚类过程

其聚类过程类似于梯度下降算法,建立代价函数并通过迭代使得代价函数值越来越小

适当选择c个类的初始中心;
在第k次迭代中,对任意一个样本,求其到c个中心的距离,将该样本归到距离最短的中心所在的类;
利用均值等方法更新该类的中心值;
对于所有的c个聚类中心,如果利用(2)(3)的迭代法更新后,值保持不变,则迭代结束,否则继续迭代。

该算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和快速。算法的关键在于初始中心的选择和距离公式。

K-means 实例展示

python中km的一些参数:

sklearn.cluster.KMeans(  n_clusters=8,  init='k-means++',   n_init=10,   max_iter=300,   tol=0.0001,   precompute_distances='auto',   verbose=0,   random_state=None,   copy_x=True,   n_jobs=1,   algorithm='auto'  )n_clusters: 簇的个数,即你想聚成几类init: 初始簇中心的获取方法n_init: 获取初始簇中心的更迭次数,为了弥补初始质心的影响,算法默认会初始10个质心,实现算法,然后返回最好的结果。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因为kmeans算法的实现需要迭代)tol: 容忍度,即kmeans运行准则收敛的条件precompute_distances:是否需要提前计算距离,这个参数会在空间和时间之间做权衡,如果是True 会把整个距离矩阵都放到内存中,auto 会默认在数据样本大于featurs*samples 的数量大于12e6 的时候False,False 时核心实现的方法是利用Cpython 来实现的verbose: 冗长模式(不太懂是啥意思,反正一般不去改默认值)random_state: 随机生成簇中心的状态条件。copy_x: 对是否修改数据的一个标记,如果True,即复制了就不会修改数据。bool 在scikit-learn 很多接口中都会有这个参数的,就是是否对输入数据继续copy 操作,以便不修改用户的输入数据。这个要理解Python 的内存机制才会比较清楚。n_jobs: 并行设置algorithm: kmeans的实现算法,有:'auto', ‘full', ‘elkan', 其中 ‘full'表示用EM方式实现虽然有很多参数,但是都已经给出了默认值。所以我们一般不需要去传入这些参数,参数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用。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